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使命,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,坚持“四个面向”、践行“四个服务”,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路径,持续深化校企合作、大力推进产教联合,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爱党报国、敬业奉献、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、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。
完善体制机制,聚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。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、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,发布“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”,构建“强情怀、强基础、强实践、强融通”的人才培养“四强”模式。每年召开人才培养大会,将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持续推进。组建“未来空天技术学院”,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公室,着力构建以前沿交叉学科、重大科研项目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,探索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。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,组建产教联合人才培养共同体,健全“校企共同招生、共同培养、共同选题、共享成果”以及“师资互通、课程打通、平台融通、政策畅通”的“四共四通”工作机制。实施特色人才培养专项,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设“大型飞机高级人才班”“航空发动机吴大观班”等项目,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、设计培养方案、建立教学团队、开展课题研究等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举办15届“高级人才班”,培养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才1000余人。
突出思想引领,坚定空天报国信念情怀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、各环节,在专业课程、实习实践、就业教育中上好“大思政课”,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。实施本科生培养导师制,为本科生配备学业、专业、科研和社会导师,对学生学习科研、职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指导。突显航空航天文化,打造“长鹰志”“中国心”“陀螺梦”等文化品牌,组织学生排演《罗阳》《百年守锷》等原创剧目,用身边榜样引导学生强化空天报国使命担当。组织行业企业专场宣讲,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,持续开展行业形势分析、典型案例分享、先进人物宣传等活动,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,不断培养学生专业兴趣、激发学习动力。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专家库,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合作,鼓励支持更多优秀毕业生到重点行业、关键领域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。
坚持目标导向,探索人才培养特色路径。聚焦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培养,布局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,先后增设15个新工科专业。结合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,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,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,注重科学基础、工程能力、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培养。鼓励博士生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以产教协同攻关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方向,以大型工程项目的论证、设计或实施为背景的技术成果申请学位。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,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,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共建校企工程实践课程,组建校企联合授课团队,将行业前沿技术知识融入专业课教学,打造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通识导论课,开设“未来空天技术导论”“航天器机构技术与应用”“AI开源计算系统前沿技术实践讲堂”等60余门工程实践课程,着力探索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。
强化科研育人,打造科创融合优质平台。试点开设“科研课堂”,深化“寓教于研、寓研于学”的科研育人模式改革,布局建设“飞行器综合化数字实验教学平台”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教协同创新平台。实施“科研导师、实验室开放日、微课题”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,把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资源,实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科研体系的有效衔接。构建科创实践育人体系,深入实施大学生科学与工程训练计划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,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。与行业企业共建“人工智能”等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,面向区域内高校开放共享。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走进厂所一线,聚焦行业和产业发展急需,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。
注重实践能力,深化产教联合协同育人。校企合作建设“先进飞行器高级人才联合培养基地”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,与企业联合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、社会实习实践基地等,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、开展科研实践创造条件,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。实施“卓越领军”工程博士专项计划,试点非财政拨款博士专项,鼓励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与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有机衔接。成立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,围绕产教融合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研究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,牵头组建全国航空系统厂所校院实习共同体,落实本科生驻厂研究性实习制度,将生产实习作为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,着力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。
本文原载于《教育部简报》〔2022〕第26期